查看原文
其他

我们敢于面对自己,孩子就敢于面对世界!献给六一儿童节的家长!

戈壁王呼呼 幸福的焦虑 2023-06-06




六一儿童节到了,您会选择什么礼物给孩子呢?您知道什么是孩子的最好礼物吗?答案是“有效陪伴”!


有效陪伴具有以下三种特征,1,还给孩子“自由”;2,“看见”孩子的情绪;3,专注和有质量的陪伴。



还给孩子“自由”,让他们成为自己!


很多家长在无意识中把自己童年的不幸和未被满足的情绪需求,通过对孩子的各种程式化要求“补习、钢琴、高尔夫”等,来满足自己的虚荣,托朋友进歌唱团、舞蹈队、兴趣班,大多数家长乐此不疲用“为你好”来掩盖自己的“缺失”,即便是不对等的物质付出也要硬生生的挤在队伍里,美其名曰不要“输在起跑线上”,其实是怕自己“输给了期待已久的自己”!在这样的模式控制下,孩子是没有自我的,他们所有的行为都是在满足家长的“需求”,成年后的他们会延续这种“没有自我”的行为模式,活生生的培养了一代“舔”质人格!


家长可以通过自己来反观自己“舔”的体质!你觉得自己被现实生活和现状绑架,没有自由,于是你就开始也让孩子没有自由!


Lucas&Quintus就是最好的前车之鉴,原生家庭的破碎,让他们要比一般正常家庭的孩子变得更成熟,于是他们更需要顺从、听话来完成父母对他们的期待!与此同时“自由”就不存在了,他们是需要以父母的情绪来调整自己的情绪,愤怒和委屈只能被深深地隐匿!童年物质的富足不等于孩子心理就健全,他们更需要的是健康的原生家庭散发出来的温暖、和睦、理解、爱!而不是暴力的恐惧、隐秘的父亲、复杂的关系、病态的控制!



让孩子成为自己,他们可以选择坐在地上玩泥巴,可以选择各种调皮捣蛋,只要他们愿意,让他们做自己喜欢的事情,如果你希望他们去做一些事情,只能去启发而不是要求,而不是帮助他们安排好了一切,他们负责执行!你不愿意还给孩子做自己,是因为你需要通过对孩子的掌控来获得安全感!对于类似张柏芝的父母,对过往失败的婚姻、现状混乱的关系和不能掌控的另一半已经“不确定”了,让孩子“自由”就变得更加没有可能了!


人格健全的父母本身“自由”,就会给孩子自由,孩子是我们的镜子,如果我们特别想掌控他们那是我们自己“病了”,那是我们需要积极地“疗愈”!放过自己才能放过他人!



看见孩子的情绪,关注和支持他们的内心!


最容易被我们忽视的就是孩子的情绪,成年人最容易自以为是地认为孩子还小,觉得孩子不懂,其实孩子除了知识量不足,无法用词语表述形容出来,从情感觉受的范畴看是最完整、最真实、最敏锐的。孩子可以通过父母的面部微表情、语音波动、情绪表达,甚至是体味,都能捕捉到各种信息。人一出生就具备了通过外界感知,来调整自己的行为适应不断变化的“环境”。


比如:Lucas&Quintus在母亲肚子里的时候就能感受到父母的情绪变化,特别是母亲的情绪,因为此时她们是一体的,孩子从此刻开始或更早就开始同步念头、思想、情绪了。出生后孩子会高频多维度扫描搜集信息,来赢得“生存”,因此原生家庭的一切都逃不过孩子的感知力,她们吸收了好的也吸收了“不好的”,她们能感受安全、温暖,同时也会经历恐惧和遗弃。你还记得孩子第一次哭闹的时候,你做了什么了吗?



当孩子发出信号的时候,我们要及时响应,去安抚孩子的情绪,看到他们的情绪需求!他们用情绪表达来表达喜悦、悲伤、饥饿、害怕。及时安抚孩子的情绪对孩子心理健康至关重要,同时也影响着孩子自尊心的形成。而大多数原生家庭会通过给孩子好吃的、好玩的、好看的来分散他们的情绪表达,从而获得短暂的平息,久而久之我们就和孩子一起学会了用对外界的掌控获得短暂的“安全感”!这就是当下的很多家长,只会赋予孩子各种物质享受,名牌、豪车、保姆、保镖,掩盖孩子的情绪表达。


正确的姿势是我们可以经常问问孩子“你还好吗?”“我感受到了你的难过”,还可以通过画画、写作或角色扮演讲述自己的经历,让孩子以难过、悲伤、嬉笑等非语言的方式表达情感。尊重和理解孩子的所有情绪包括愤怒、指责等表达。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静静地陪在身边和孩子进行情感链接,拉着他们的手,陪他们一起躺着地上,一起打游戏一起玩滑滑梯。禁止使用好吃的好玩的等交换,让孩子平息情绪。我们应该多鼓励孩子分享他们的感受,回应孩子的感受,给予孩子情感上的支持和安全感,让他们知道他们的情绪是被接纳和理解的。


情绪这个东西很有意思,只要你看见。它就不见!当我们先从不安的状态沉静下来的时候,这种笃定感孩子是能感受到的,这种力量才会传递给她,让孩子也更有抓地力和稳定感。看见孩子的情绪,先从看见自己开始,你的情绪稳了,这个世界就稳了!



有质量的陪伴,是情绪的地基。


我们很多家长觉得自己陪孩子的时间挺多的,拉着孩子吃东西逛街、运动、旅行,就觉得是陪伴了,是你喜欢吃的还是孩子喜欢吃的,是你喜欢逛街,还是孩子喜欢逛街?还是你自己喜欢某种运动?还是你喜欢旅行目的地?很多成年人实际上是自己选择了一个所谓的喜欢,让孩子迎合和陪伴你而已!而我们忽视了从孩子的角度去尊重他们的选择,哪怕他选择的地方是你不喜欢的,也要陪伴孩子去经历,让她去感同身受,亲身体验,成为他感受的一部分!


很多难得陪孩子一天,流程化的住进民宿、酒店,各种水果、蛋糕、甜品、冰淇淋、奶茶使劲堆积,把孩子往儿童乐园一扔自己就开始坐在旁边刷手机,发微信,看电影,要么自己去打打游戏逛逛街,就连短短的一两个小时也要抽空做个SPA,推个油、约个会、偷个情。就像完成任务一样催着孩子写作业、穿衣服、洗澡、睡觉.....,这种三心二意,心猿意马的陪伴,孩子是能感受到的,他们看在眼里,记在心上,孩子会调整自己去耦合你熏习的气息。当孩子成年后,要么远离这种不被尊重的陪伴,要么就是没有情感链接的“完成任务”!



我们以为“儿孙自有儿孙福”,以为他们会发展出独立的个体,没错,但是同时也会内化我们所有的习性,中合形成他们的“模式”。从最简单的接人待物、父母的沟通话术、长辈之间得争吵、各种关系中的矛盾;原生家庭中家暴的,撒泼的,混乱的,争吵的,指责的,迷茫的,吹牛的,撒谎的都会成为孩子情绪的“原材料”被柔道他们情绪世界里,在成年后处处呈现我们过去的“影响”。


这就是很多孩子在成年后在内心深处,是不了解自己的父母的,她不会告诉你,也不会追问。那是因为我们总是被断断续续地陪伴,无法让孩子连贯性的拼凑出完整的父母,他们会通过观察、聆听,甚至是别人的评价,甚至是电影电视里的雷同来想象自己的父母过往的生活状态,于是得到了一个“不真实、不完整”的虚构父母,用这个虚构去内化自己,就如同我们没有听清楚目的地在哪里,在百度地图上随便找一个目标,开过去再说,再开的路上彷徨、反复查看、矛盾不安,一直在边换车道路线,大概率会走错路走弯路。


从此刻开始,给孩子一个专注、有质量的陪伴,让每一次陪伴都是全身心的,即便中间有断档,我们也要和孩子去讲述自己的过去,可以通过视频、照片、过往的住所、亲朋的探望,慢慢呈现一个完整真实的父母,即便过往的我们有创伤、残缺、不堪、错误,在不伤害到他们情感的情况下去尽可能接近原形。孩子追寻的是力量,一个有力量的家长时无畏无惧的,我们敢于面对自己,孩子就敢于面对世界!



把念头停留在此刻:接纳、忏悔、持戒、修行、感恩、慈悲,放松感受生命的力量,“它”会开启我们的智慧,带着我们走向自己自然清净的本来!


每个人都有觉察自己的机缘,让觉知带着我们体验当下的生活。如果您身边有自我探索的朋友,请把这篇文章转给她,陪伴他,让我们一起感受平和欢喜!
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